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2014年3月,自治區黨委決定,在全疆各級機關抽調20萬名干部開展為期三年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自治區經信委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的號召,首批下派104名干部職工組成工作組,奔赴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和尕孜庫勒鄉,開展為期一年的“訪惠聚”活動。
麥蓋提縣東臨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十余公里,地理位置氣候極度干旱,沙塵災害頻繁,土壤沙化較重,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水平很低,群眾生活相當貧困,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任務十分艱巨。駐村半年多來,經信委工作組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各項安排部署,以爭取人心、做好群眾工作為統領,以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為重點,切實發揮干部的示范帶頭作用,努力克服生活和語言等諸多困難,有序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駐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好評。
踐行群眾路線,訪民情工作廣泛深入
工作組絕大部分干部職工沒有南疆工作經驗和農村生活經歷,對駐地鄉情和民情十分陌生。駐村以來,工作組踐行群眾路線,帶頭調查研究,主動接近群眾,通過百姓家中實地走訪、田間地頭隨機詢問、邀請群眾交流座談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群眾期盼,親身體驗群眾冷暖,熱情接待群眾來訪,與當地干部群眾結下深厚情誼。工作組還通過召開各類座談會,通過組織召開村兩委、四老人員、宗教人士、“8090”青年等座談會,與重點人群加強溝通交流,從不同側面聽取意見建議,進一步促進了工作組與當地干群的溝通交流。截至目前,累計派出干部上萬人次,走訪當地群眾超過2500戶,走訪覆蓋率接近90%,有的工作組已完成第4輪走訪入戶。通過走訪入戶,工作組了解到當地群眾反映的涉及農業生產、富民安居、基礎設施、增加就業和收入、基層建設等一批熱點問題,為推進下一步駐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堅持民生優先,惠民生項目穩步推進
工作組駐地經濟發展水平低,貧困面高達60%。為了改善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民生事業水平,工作組積極爭取各方支持,扎實推進惠民項目,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穩步改善基礎設施,為改善當地民生做出了一定貢獻,得到當地干部群眾的認可。
(一)啟動實施惠民產業項目,拓寬當地群眾致富渠道。當地經濟發展長期依靠傳統農牧業,糧食種植業和林果業產出水平較低,養殖業規模“小、散”,旅游業處于萌芽狀態,鄉鎮工業基本空白,脫貧任務十分艱巨,嚴重影響當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駐村以來,工作組研究實施惠民產業項目,努力提升當地自我發展能力。工作組領導先后赴鄰近鄉鎮和兵團團場學習考察合作養殖、果蔬大棚、農產品加工等發展鄉村經濟的好經驗、好做法,籌劃在駐地實施能夠幫助群眾盡快致富的“短平快”項目,為爭取自治區支持、惠及當地民生打好基礎。
當地群眾有從事養殖的傳統,但是由于缺乏科學養殖模式的引導,加上群眾普遍缺乏資金,養殖業水平低。工作組學習其他地區發展養殖業的先進經驗,研究推進7鄉畜牧合作養殖項目,編制完成了庫木庫薩爾鄉農民養羊合作社《章程》、《協議》和《社員手冊》,并商各村委會啟動實施各分社合作養羊項目,爭取自治區財政資金予以支持,力爭最大限度地帶動當地群眾致富。目前各分社組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之中,有的工作組已完成分社種羊購置和建檔,并進入村民飼養階段,合作養殖取得初步成效。工作組還積極協調縣、鄉兩級農信社落實一批貸款,支持當地農戶開展春耕生產和參與農業養殖。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幫助當地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工作組發揮產業管理部門職能,充分挖掘麥蓋提縣刀郎傳統文化,廣泛支持。啟動了尕孜庫勒鄉刀郎刺繡勞保用品項目建設和人員培訓,編制完成了7鄉刺繡廠擴建可行性研究報告、5萬套坎士曼旅游工藝品及l萬套畫框綜合生產項目項目建議書等,為今后兩年“訪惠聚”活動做好前期工作,幫助當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工作組協助庫木庫薩爾鄉選送86幅農民畫參加了自治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作品基本銷售一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刀郎文化的知名度。工作組還協助當地開展招商引資和勞動力轉移,協調一家霍爾果斯襪業企業與當地簽訂投資協議,緩解當地就業難問題。同時通過組織開展紡織企業少數民族職工漢語培訓、鄉文化站職工畫框制作培訓、村干部赴外地考察致富經驗等,拓寬當地干部群眾視野,增強就業和致富能力。
(二)有序援建基礎設施,改善當地發展環境。工作組駐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數口灌溉水井由于缺乏資金年久失修,村級道路基本上沒有照明設施,很多道路是土路。工作組急群眾之所急,會同駐地黨委和相關部門,加大協調力度,投入70萬元,新建和恢復8口灌溉機井,新增灌溉面積5000畝,極大地緩解了春耕生產的灌溉用水問題;投入8萬元,幫助當地建成一口飲水井,結束了當地群眾長期飲用渠水的歷史。工作組還實施當地路橋和村委大院改造項目,通過倡議企業贊助的方式,實施了400米道路照明工程,建設了l座居民區便民橋,改造1個村委大院,啟動2個村民活動廣場新建項目,改善了當地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道路硬化和防滲渠改造等項目正在積極協調推進。利用信息化主管部門的優勢,建設庫木庫薩爾鄉無線電通信系統,提高了鄉村干部生產指揮和反恐應急能力。
促進民族團結,聚民心活動卓有成效
工作組駐地民風純樸,刀郎文化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群眾生活貧困,文體生活單一,加上近年來宗教氛圍升溫,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亟待加強。工作組積極開展聚民心活動,幫扶困難群眾,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諧,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社會穩定。
(一)開展特殊群體幫扶工作,為群眾送去溫暖。工作組和駐村干部利用日常走訪和維吾爾族傳統節日諾魯孜節、肉孜節等節慶,先后向受災戶、貧困戶、“三老”人員和犧牲民警捐贈慰問金和慰問品超過10萬元。協調2名重癥村民在烏魯木齊就診并順利完成手術;協助麥蓋提縣殘聯開展助殘工作,調查整理殘疾人信息,幫助發放一批慰問金,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舉辦“六一助學活動”和節能燈捐贈活動,為庫木庫薩爾鄉和尕孜庫勒鄉捐贈價值近190萬元的文體用品和照明用具。開展捐資助學活動,為當地30名考取高校和大中專院校的2014級大學新生獎勵現金和電腦超過3萬元,倡議一批企業家和愛心人士開展助學活動,在當地營造“學習光榮、無知可恥”的氛圍,鼓勵年輕人用知識改變命運。工作組還積極參加植樹、打掃民宅、改造電路、收割作物等義務勞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加深與群眾的感情,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
(二)加強民族團結和反恐維穩宣傳,爭取群眾人心。近年來,“三股勢力”活動抬頭,極大地影響了南疆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工作組廣泛開展政策形勢宣講活動,提高駐地群眾對新疆民族史、宗教史、發展史的認識,印發宜傳資料2000余份,組織策劃民族團結主題教育月活動,增強當地群眾對國家的認同感;開展自治區經信委“訪惠聚”活動大講堂和《提高婦女綜合素質創造和諧幸福生活》等專題宣講活動,受眾廣泛,效果良好,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引起一定的反響。組織群眾觀看反恐宣傳資料,解讀非法宗教活動的危害,揭批昆明“3·01”、烏魯木齊“5·22”、莎車“7·28”等暴恐案件真相,幫助群眾認清“三股勢力”的罪惡本質,號召群眾對暴恐勢力發聲亮劍。針對青少年特殊群體,協助村兩委開展青少年座談會,組織學習輔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中小學生暑期文體活動,積極爭取青少年人心。
(三)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堅決抵制極端宗教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工作組與駐地村民共建舞蹈隊、籃球隊等文體組織,為當地村民捐助一批文體器材和服裝服飾,支持當地群眾開展民族團結文體活動。組織開展村農民運動會、籃球比賽、時裝秀、刀郎舞比賽等文體活動,“籃球之夜”等活動成為駐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活動品牌,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與嚴打活動,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貢獻了力量
當前新疆正處于暴恐活動的活躍期、反分裂斗爭的激烈期和干預治療的陣痛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形勢之下。工作組必須積極投身反恐維穩的人民戰爭,為維護當地社會穩定做出貢獻。
(一)參與群防群控群治,加強安全防范。各駐村工作組配合村干部、村警、協警完善“三位一體”機制,做好駐地安全防范工作。安排干部輪流值班備勤,參與當地干部和民兵、協警、村警的防暴演練,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參加當地維穩形勢研判,研究應急措施,樹立底線思維。加強對本村漢族村民的安全防范,提示全體漢族村民落實安全防范“八必備”,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二)開展接訪和調解工作,制止矛盾激發。工作組熱情接待群眾來訪,聽取群眾反映問題建議,與鄉村干部共同排查各種難點問題,把握各種隱患和苗頭,開展思想教育和調解工作,化解糾紛,堅決制止激發矛盾的言行,維護了當地和諧穩定。
(三)清查登記流動人口,排除危險隱患。工作組積極配合村警務室到各村民小組檢查核對身份證等信息,對重點區域、重點家庭、出租房和流動人口情況進行了解和摸排,將各類危險隱患消滅在萌芽中。
(四)開展宗教事務管理,促進宗教和諧。南疆地區宗教氛圍的升溫不利于現代文化引領和依法治國治疆。工作組配合村兩委依法加強對本村宗教人士、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的教育和管理,開展走訪和宣講。召開轄區宗教人士座談會,傳達自治區關于維護社會穩定等文件精神,提高宗教人士對當前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形勢的認識,牢固樹立防暴反恐的思想意識。
(五)抵制“三非”,推進“去極端化”。近年來,暴力恐怖視頻和傳統宗教服飾像一股暗流,對“三股勢力”開展非法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南疆地區反恐維穩工作的難點和重點。為排除暴恐隱患,工作組配合村委會對本村重點區域、重點人口進行走訪排查,協助清查26臺電腦,收繳了1本非法宗教刊物。組織召開抵制非法宗教服飾村民教育宣講會,教育村民以實際行動抵制宗教意識滲透,大力弘揚維吾爾族的傳統優秀服飾文化,一批村民揭掉面罩和不穿吉里巴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