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字號:工信提案〔2024〕141號
成文日期:2024-12-04
發布日期:2024-12-04
發布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
孫志宏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提升食品用菌種科學管理水平,服務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收悉,經商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現答復如下:
我國傳統發酵食品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是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益于人民健康、保障食品安全、推動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食品用菌種作為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產業的核心微生物資源,在發酵過程中通過產生生物酶、風味物質、健康因子,以及抑制雜菌、改善質構等功能作用,賦予了傳統發酵食品更營養、更健康、更安全等特點。加大食品用菌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大食物觀”理念的重要途徑,是推動食品科學與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居民生命健康,促進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推動食品用菌種產業發展,近年來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在建立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名單并實施動態化管理方面
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支持建立傳統發酵食品生產加工用菌種名單工作,2013年以來指導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開展國內外食品用微生物菌種標準與法規研究;在此基礎上,2015年通過分析比較國內關于食品用菌種的法規、標準和文獻,并根據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的特點,首次提出了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的認定原則,發表了第一版《中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名單》,包含76種傳統發酵食品微生物;2021年進一步系統研究了我國發酵酒類(白酒、啤酒)、谷物類(醋、饅頭、面包)、豆類(醬油、腐乳、豆瓣、納豆)、果蔬類(泡菜)、發酵茶、發酵乳和發酵肉類共七大類的13種傳統發酵食品微生物,發表了第二版《中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名單》,包含124種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初步實現名單的動態化更新。按照《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我國食品用菌種以菌種名單和審查許可公告的形式管理。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更新《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和《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公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種38種,可用于嬰幼兒食品的菌種14種,名單以外的新菌種按照新食品原料管理。目前,我國已建立較為完善的新食品原料管理制度,《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及其配套文件《新食品原料申報與受理規定》《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規程》等明確規定了新食品原料的申報、受理和安全性審查等工作程序和要求。同時,國家衛生健康委正指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組織研究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的認定原則,擬構建我國傳統發酵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估數據庫和查詢平臺,包括菌種分類學地位、全基因組測序、應用領域、功能特征、食用和使用歷史以及安全數據等。
二、在建立與食品用菌種相配套的菌種實體保藏庫及基因數據庫方面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配合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署了“傳統釀造食品微生物菌種資源挖掘與評價”重點項目,對我國八大類傳統發酵食品用菌種進行了收集和評價,初步構建了中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資源庫,系統收集我國傳統發酵食品功能微生物菌種931株,并實現資源的社會共享。2024年,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系統收集和整理了我國傳統發酵食品功能微生物資源7000余株,搭建了我國首個傳統發酵食品用微生物菌種資源實物庫。以此為基礎,建立中國傳統釀造食品微生物菌種數據庫軟件,實現對國際常用的IDF、QPS和GRAS等菌種名單信息的本地化和實時更新,對菌種分類學、來源、名單、功能和應用、全基因組以及參考文獻等9個模塊進行數字化設計和展示,完善了傳統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估數據。目前,數據庫已持續穩定運行,可實現微生物菌種信息互聯網檢索、分析、共享和服務等功能。
三、在加強新技術研究儲備,提升新技術在食品用菌種安全管理方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目前正指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著力開展新一代風險評估技術儲備,研究將全基因組測序、生物信息學、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于食品用菌種安全性評估,并進一步優化評審流程。
下一步,國務院有關部門將繼續做好食品用菌種開發和利用工作。一是深入貫徹落實“大食物觀”和高質量發展理念,及時動態調整可用于食品的菌種名單,不斷提升食品用菌種的科學管理水平,引導和促進食品用微生物資源高質量研發利用。二是指導相關機構、科研院所加大研究力度,持續拓寬傳統發酵食品用功能菌種類別,補充完善現有菌種的新功能,及時更新菌種準確的分類學地位信息。三是鼓勵相關單位開展微生物基因資源的標準化保藏和高效挖掘研究,建設發酵食品微生物功能基因庫。
感謝您對食品用菌種產業的關注與支持。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24年9月3日